close
還記得這個月初小蜜的情人~江小Q得到腸病毒事件嗎?
如果不清楚的可前往「1.8Y」辛苦了小Q-原來是腸病毒
因為小Q得到了腸病毒,害得小Q小小的身軀飽受折磨
也使得小Q麻一連好幾天吃不好也睡不好>"<


今天看到了有關腸病毒的新聞,想說要快點PO在網誌上
請各位拔拔麻麻多注意
我們要好好保護自己家中的小寶貝喔!






央廣 更新日期:2010/03/30 11:36 張嘉芳

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今天(30日)公布今年第二例腸病毒重症個案,患者為雲林縣的3歲2個月大男童,檢查證實為腸病毒71型。由於最近門診與急診的腸病毒患者增多,並高於去年平均值,目前本週腸病毒已達警戒值。隨著疫情持續攀升,疾管局推估2、3週後恐怕會進入腸病毒流行期。

今年第二例腸病毒重症個案是雲林縣的一名3歲又2個月大男童,日前出現發燒、活動力變差、口腔潰瘍,曾到醫院求診卻未見好轉,數日後更出現手足口症、肌抽躍、四肢無力現象,後來住進醫院加護病房,檢查發現感染腸病毒71型,幸好個案生命跡象穩定,目前左側肢體仍有無力情形。

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,近來門診與急診的腸病毒就醫患者有日益增多趨勢,本週已經達到警戒值,推估數週後恐怕將進入腸病毒流行期。施文儀說:『(原音)現在因為第一次突破所謂的這個預警值,那突破預警值以後,這個坡度看它是高、還是低;如果高的話,會在2週左右就會突破(預警值);如果稍微低一點,大概會在3週左右,而且今年的重症也是71型為主,所以大家要格外的注意個人的衛生跟保護。』

施文儀說,雖然今年腸病毒個案人數略低於去年同期,但隨著疫情持續升溫,疾管局呼籲家長與幼童一定養成個人良好衛生習慣,吃飯前或抱孩子前務必要勤洗手,以免孩子感染腸病毒。




蜜麻我上網查了一些有關腸病毒的症狀,請大家慢慢看喔!


何謂腸病毒?

  所謂的「腸病毒」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總稱,其種類多達六十餘種,在這個大家族的成員有23種A型克沙奇病毒、6種B型克沙奇病毒、3種小兒麻痺病毒、30種伊科(echo)病毒與最後發現的第68到71型腸病毒。
  這些腸病毒在人類的呼吸道可以持續生存約三至四週的時間,在腸胃道則可以存活長達五至六週之久,所以它們可以經由糞口或飛沫等途徑傳染,也由於腸病毒具有在人體長期繁殖的特性,使得我們很難有效地去控制腸病毒的傳染。
  腸病毒其實並非「名符其實」,因為它所以引起的症狀與「腸胃炎」可說毫無關係。感染腸病毒的最主要症狀多為發燒、口腔潰瘍、皮疹與各式各樣的併發症,大多數的腸病毒感染都是良性而沒有併發症的,甚至有高達五至八成的患者是不會有特殊症狀,也就是所謂的「無症狀感染」;至於手足口病與泡疹性咽峽炎則是某些腸病毒的常見病徵,讓醫師一看就知道是腸病毒在作怪。


腸病毒重症症狀
  
  腸病毒可有不同的表微,不同的症狀。兒童主要的表現為發燒,手、口、足症:水泡、丘疹、咽峽炎;口腔上顎未端咽峽水泡,潰瘍,主因腸病毒種類不同,其喜歡侵犯的部位亦不同,而造成各式各類的疾病,例如柯沙奇A型比較喜歡侵犯皮膚以及黏膜,而柯沙奇B 型病毒會引起許多器官的病變(例如心臟、肋膜、肺臟以及肝臟),腸病毒各型多可侵犯腦膜、運動神經以及腦細胞,造成無菌性腦膜炎、麻痺現象以及腦炎,所以腸病毒可以引起各式各類的症狀,輕者像是一些感冒症狀、咽唊炎、口腔潰瘍等上呼吸道疾病或皮膚出現疹子或水泡或噁心、嘔吐和拉肚子等的腸胃道症狀,重者出現腦炎、肺炎、肝炎、心肌炎、胰臟炎甚至造成死亡。
  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,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,有些則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。它們有時候則會引起一些特殊的臨床表現,手足口病患者會在手腳與腎部周圍出現稍微隆起的紅疹,疹子的頂端大多有小水泡,口腔也會有潰瘍。性咽炎大多會發燒,特點是在口腔後部出現水泡,然後很快地破掉變成潰瘍。

腸病毒症狀圖片

*腸病毒典型症狀:疹性咽峽炎,在孩子咽喉黏膜可見白色斑點


*手腳皮膚出現水泡、紅疹


*腸病毒感染症狀:腳上出現水泡是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狀




什麼情況要就醫

  如果出現皮疹、口腔潰瘍、口腔發炎、流口水、發燒、手腳冰冷、冒冷汗等不正常現象,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2-4天後出現。有嗜睡、意識不清、煩燥不安、無故驚嚇、肢體麻痺、抽慉、頭痛、嘔吐、呼吸困難活力不佳、手腳無力應應儘速就醫。有厲害咳嗽、心跳很快、臉色蒼白、呼吸急促或困難的情況要迅速就醫,因可能是心肌炎、肺水腫或腦炎腦壓高的表現。避免與孕婦、新生兒及小孩接觸應儘速就醫。


腸病毒傳染媒介

  腸病毒是經由接觸、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傳染,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,尤其是帶毛的玩具,由於清洗不易,更容易帶有大量病毒而傳染給其他小朋友。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,在喉嚨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,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數個星期之久。一般而言,在發病後的一星期內傳染力最高。它們在家庭中有很高的傳染率,在人群密集的地方,也較容易發生傳染,在流行期甚至可以由污水中分離出病毒。
  腸病毒傳染力始於發病之前幾天,在咽喉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,腸病毒可持續有很高的傳染率,在人群密集的地方,也較容易發生傳染。另外,在流行期甚至可以由污水中分離出病毒。
  由於腸病毒在發病後的一星期內傳染力最高,需特別注意感染者之隔離照顧,也必須特別小心處理感染者之糞便、口鼻分泌物、皮膚上水泡;發病二週後,咽喉之病毒排出量大量減少,透過口鼻分泌物、飛沫、接觸等途徑傳染的危險性降低,但仍應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接觸傳染,同時因感染者排出之糞便仍有病毒存在,因此仍須注意預防腸胃道之感染,養成時時正確洗手等衛生習慣



洗手五步驟

濕--在水龍頭下把兩手淋濕,記住要全部淋濕,可不是只淋一根小指頭。
搓--擦上肥皂手心手背搓揉起泡約二十秒。兩手掌心互相磨擦。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(特別要注意清潔戴戒指處)。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。作拉手姿勢以磨擦手指尖。
沖-- 用清水將雙手洗淨。
捧--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,再關閉水龍頭。
擦--用乾淨毛巾或擦手紙巾將手擦乾。


居家消毒方式

房間消毒:家裡如果已有了腸病毒患者,家中的用物、地板及家具等,最好都進行一下消毒,由於消毒的面積比較大,最好可以用噴灑的方式,常用的消毒藥物有濃度1-3%的漂白粉澄清液,3-5%的煤酚皂溶液。還可以用1-2%的熱堿水(將少許純鹼用熱水融化)或肥皂水噴灑或擦洗,但要反覆進行三遍,而家具消毒可用2%的石炭酸溶液擦洗,但濃度不能太大,以免損傷皮膚。
廁所、水溝的消毒:用生石灰500克,加水300克,製成熟石灰,再加清水6.5公斤,製成石灰乳,澆在廁所和水溝裏,就可消毒;還可將高猛酸鉀溶液倒入廁所和水溝,既可除臭又可消毒。
衣服棉被的消毒:常常把衣服和棉被放到陽光下進行曝曬,因為陽光裡的紫外線有非常好的殺菌作用。



以上資料來源:預防腸病毒諮詢網









最後。。



還有我家小蜜的貼心叮嚀唷~~








"腸病毒"不要來。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nda700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8) 人氣()